博宝艺术家 > 艺术家 > 司马承祯个人官网
销售作品
欣赏作品
浏览
12206
分享
373
粉丝
590
+关注
更多
—  微信扫码 参与互动  —

司马承祯

司马承祯(647~735)为唐代著名道士。字子微,法号道隐。河内温(今河南温县)人。晋彭城王权之后。其祖晟,仕隋为亲侍大都督,父仁最,曾任唐之襄、滑二州长史。司马承祯少好学,薄于为吏,遂为道士。事潘师正,传其符箓及辟谷导引服饵之术。师正特赏异之。谓曰:我自陶隐居传正一之法,至汝四叶矣。按陶弘景传王远知,王传潘师正,潘传司马承祯,适为四代。后游名山,隐于天台山之玉霄峰,自号白云子或白云道士。武则天闻其名,召至京都,降手敕以赞美之。及将还,遣麟台监李峤饯之于洛桥之东。唐睿宗景云二年(711),又奉召入宫,睿宗问以阴阳术数及治国之事,承祯所答甚合睿宗之意乃赐宝琴及霞纹帔而遣之。公卿赋诗以送者百余人。卢藏用早隐终南山,后登朝居要官见承祯将还山,手指终南山曰:此中大有佳处,何必天台承祯乃云:以仆所视,乃仕宦之捷径耳。开元九年(721),玄宗遣使迎入京都,亲受法箓,赏赐甚厚。开元十五年,又召至都,玄宗令于王屋山自选形胜,特筑阳台观以居之。又命玉真公主及光禄卿韦韬至其所居,修金箓斋。从其所请,敕五岳各置真君祠一所。承祯善篆,自为一体,号金剪刀书。玄宗令以三体写《老子》,刊正文句,定著五千三百八十言,为真本。卒谥贞一先生,玄宗为之制碑文。弟子七十余人,以李含光、薛季昌最著。司马承祯汲取儒家的正心诚意和佛教的止观、禅定学说,阐述道教修道成仙理论,认为神仙亦人。人的禀赋本有神仙之素质,只要修我虚气,遂我自然,与道相守,即可成仙。在其所著《坐忘论》中,提出了修道的七个阶次,即七个步骤,曰信敬,即对修道成仙信仰,深信不疑曰断缘,即断绝俗事尘缘,不与世人交曰收心,即收心离境,守静去欲曰简事,即安分守己,不求分外之物曰真观,即善于观察,不为外物所迷曰泰定,即形如槁木,心若死灰,无感无求,寂泊之至曰得道,即形随道通,与神合一。他从人人都可成仙这一思想出发,主张修道成仙,应当易简。凡学神仙,先知易简,苟言涉奇诡,适足使人执迷,无所归本,此非吾学也。又把修道成仙的过程分为五道渐门一曰斋戒(澡身虚心)二曰安处(深居静室)三曰存想(收心复性)四曰坐忘(遗形忘我):五曰神解(万法通神)。总称为神仙之道,五归一门。并云:一斋戒谓之信解,二安处谓之闲解,三存想谓之慧解,四坐忘谓之定解。信、定、闲、慧,四渐门通神,谓之神解。他把五渐门、七阶次概括为三戒:一曰简缘,二曰无欲,三曰静心。声称勤行此三戒而无懈退者,则无心求道而道自来。认为学道者达到内不觉其一身,外不知乎宇宙,与道冥一,万虑皆遣,彼我两忘,了无所照的境界,即成为神仙。其静心无欲的修道理论,对后世道教修炼理论的发展和北宋理学的形成,皆有一定影响。著作有《修真秘旨》十二篇,《修真秘旨事目历》《坐忘论》《修真养气诀》《服气精义论》《采服松叶等法》《洞玄灵宝五岳名山朝仪经》各一卷,《上清天地宫府图经》二卷,《天隐子》八篇,《太上升玄经注》以及《太上升玄消灾护命妙经颂》,《上清含象剑鉴图》《上清侍帝晨桐柏真人真图赞》《素琴传》《道体论》各一卷。其中《坐忘论》《天隐子》为其代表作,是研究其思想的主要资料。

返回顶部